漢翔、中科院聯合舉行IDF首飛30周年慶祝活動
IDF經國號戰機首飛30周年之際,漢翔公司與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簡稱中科院)在中科院航空所舉行慶祝活動,由漢翔董事長胡開宏及中科院院長杲中興共同主持,邀請航空工業前輩及IDF試飛官回娘家共襄盛舉,觀賞國機國造的靈魂人物華錫鈞上將所剪輯的IDF研發歷程紀錄影片,緬懷他對國機國造的貢獻,回顧這段歷史,也共同繼承這份光榮的使命。
經國號戰機的研製,起源於民國68年中美斷交,在購機無著的情況下,先總統經國先生決心自力發展空防武器,使國防科技發展向下紮根,建構自主防衛實力,在民國72年成立「安翔計畫」,下轄鷹揚(機體)、雲漢(發動機)、天雷(空電)及天劍(飛彈)等四個分計畫,有系統地進行研製任務,歷經概念設計、初步設計、細步設計而至全程發展等階段。
經國號第一架原型機(A1機,編號10001)在民國77年12月10日出廠,並由李總統登輝先生命名為經國號戰機。78年5月28日A1機由試飛官吳康明上校首飛成功,鼓舞、振奮了國人的信心,揭開IDF在我國空防歷史的新頁。
IDF在使用多年後,也和其他世界先進國家一樣,展開性能提升計畫,以「翔展計畫」分兩階段為台南及台中兩個IDF戰機聯隊進行性能提升,該計畫經測試成功,圓滿達成設計及空軍的作戰需求。
漢翔公司董事長胡開宏在致詞時表示,回顧過去,感念我航發/漢翔先進及同仁們從無到有,開創此輝煌的成果,使我國航空工業邁向新的里程碑,成為全世界知名航太大廠的合作伙伴,尤其IDF自研自製,武器掛載不遜於歐美國家,是三種二代主力戰機中最優異的飛機,過去身為操控飛機的飛行員,現在是造飛機廠的領導者,深以曾為IDF飛行員和漢翔的一份子而感到光榮與驕傲。
現漢翔正執行高教機的研製及F-16性能提升案,整合提升至更高的層次,胡開宏透露,漢翔已著手初教機、高教機性能提升及未來戰機的研發準備工作,確保我國航太國防核心能量之延續,也是落實對政府「國機國造」政策最大的支持與回報。
杲中興院長回憶參與IDF研製雖有段光輝時刻,惜經驗傳承斷斷續續,他有感而發地述說我們從不會製戰機到最後美國防止我們會的過程。30年過去他希望帶領中科院走不同的路,過去技術受制於外國,現應回頭檢視先前基本功不夠紮實之處,深入了解Know-why,才能踏踏實實地站穩腳步,根紮得夠深,我們的成就將不止於此,不再是代工廠,期待未來國機國造漢翔和中科院兄弟攜手合作開創新的核心產業。
鷹揚計畫主持人彭元熙表示,現場的場景與回顧影片中華錫鈞上將的聲音,就讓他回想到30年前那段艱辛的回憶。試飛前夕,測試幾天幾夜不停歇,所有人加緊努力,致力使試飛成功。而在IDF整體研製任務中,華先生是最重要的靈魂人物。當時台灣面臨許多困境,華先生突破所有政治與經費的困難,我們才能有今天豐碩的成果,試飛成功是所有人的成就。彭元熙勉勵後進,認為只有自己造飛機,才能達到永續的目標,因為技術與能力皆掌控在自己手裡,我們的人員能隨時依據實際狀態提升戰機性能與升級戰機,無須受限於國外的政治、經濟等條件。彭元熙亦強調除了前頭的研製工作之外,全面性後勤管理、採購管理、專案管理也非常重要,相互搭配之下,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華錫鈞基金會董事長邢有光分享當初華錫鈞上將邀他擔任鷹揚計畫的總工程師的一段軼事,初始因未能全面全面了解各系統而推辭這項職務,華上將回以「你不會學嗎!」,因而勇敢接下此任務。參與這個計畫的經驗讓他至今仍覺畢生受用不盡。邢有光以設計IDF為榮,他說,30年前有一批人在設計IDF戰機,30年後的今天有另外一批人在設計高教機,這是歷史上很重要的時刻,過去我們在寫歷史,今天由你們(高教機研製人員)寫歷史!
IDF首飛30周年的這天,吳康明感謝空軍讓他接受飛行教育,有幸獲選為IDF首飛的試飛官,到美國試飛學校學習高攻角的飛行基本功,隨著首飛日期接近,試飛進入緊鑼密鼓的階段,當時組裝線飛機棚廠的燈24小時不曾熄滅,儘管時任中心主任的華錫鈞上將對研發設計和專案計畫或許要求嚴厲,對吳康明始終體諒未給予任何壓力,讓他保持身心最佳狀態,心無旁騖地準備IDF首次升空,讓飛機安全地起飛。
吳康明語重心長地點出「我們沒有第二個30年浪費時間從頭再來。」,他說華主任的心願是希望飛機的研發、生產、製造能量有系統地傳承下去,也自我期許能將所學貢獻給下一代的學子們。值得欣慰的是華錫鈞基金會成立至今已開花準備結果,在以成大為首的各大學院校已有完整的課程,可以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教的航空專業知識。而今結合中科院的經費、漢翔的技術,高教機開始組裝,很快就要出廠,轉眼即將試飛,值此時,新舊工程師交棒,造飛機的經驗得以傳承,讓這份精神延續下去。